道德-德是道的體現,道是德的根本

道德-德是道的體現,道是德的根本

德與道是相輔相成的概念。德就是道在每一事物中的體現,是表現於存在於具體事物中的道。

德這一範疇,有著豐富的內容。一般說,德與道常常對舉。《老子》五十一章:「道生之,德畜之。」意思生化萬物,而德畜養萬物。道是萬物的總根源,德是道在萬物中的體現。道既無形無象,德作為體現在具體事物中的道,也沒有形象可言。所以道門中人士常道德聯稱。認為它們是至虛至寂,卻是一切萬物最終最深奧的祖宗。

德是道之得

德是道在萬物中的體現,就具體每一事物言,所謂皆有道性。《莊子》中就說過:「道『無所不在』德,就是得到了道。唐朝孟安排《道教義樞》說:「德,就是得,就是成,就是不失去(道)。」因此,德與有時說的「道性」是一致的。道是無所不在的,萬物,它可以在螻蟻,在瓦甓,在屎溺。」不管是萬物中最靈的人,還是最卑微的東西,無一例外都有道。《西昇經》說:「道非獨在我,萬物皆有之。」這種萬物皆有的道性,也就是德。

德是道之用

德是道的體現,道是德的根本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道對每一具體事物的養育、規範等作用必需通過德來發揮。道體虛無,主無,德則存在於具體每一物中,主 有。當然,這兒說的體用,不是將道和德分為兩個不相干的東西,而只是從不同場合不同功能來加以討論。從根本上說,德與道是統一的,是同一範疇的兩重含義。 所以,《道教義樞》卷一引玄靖法師的話說:「道德一體而二義。一而不一,二而不二。」從二者的功能、作用範圍而言,有所區別,所以是二,但它們只是同一個 本體的不同表現,所以又是不二。同樣,兩者雖為一,作用又有區別,所以是一又非一。

德既是道的體現,那麼,人們追求循道而行,就必須求與德相合,力求思想言行皆合乎德

道之在我謂之德

道在一切事物之中,就每一具體的人說,德即在我身中的道,所以宋徽宗在《御注西昇經序》中說:「萬物莫不由之謂之道,道之在我謂之德。道德,人所固有也。」固有的德,要靠人自己去體會、發展,因此而要修德,修德方能合道。有沒有德,關鍵是否合道。《老子》說:大德的表現,是只隨順跟從著道。[1]修道、修德,是一致的。另一部重要經典《自然經》說:「德言得者,謂得於道果。」修德不止,處處合道,初階成為有德之士,累進不已,與道合真,成為真人,也就是通常說的高仙。

上德不德

《老子》中有一段名言,稱: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,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」這話看似矛盾,其實不然。原來,修德水平高的,一切都因循自然,正合乎 道的本來狀態,所以不執著於德,而自然合於德。而水平低的,卻念念不忘於德,執著於德,所以總從形式上去求德,反而沒有獲得德的真正要義。《老子》五十一 章說: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貴重德的。道所以尊,德所以貴,是因為它們不加以干涉,而讓萬物順任自然。[2]道、德的本性如此,那麼追求合德,便必須因循自然,不強求,不執著,不從形式上去造作,更不能自己炫耀自己,妄自尊大為有德。

恬淡為上

德是人人具有的,按理應當說人人都有德了,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。那是甚麼原因呢?原來人生活在世界上,受到各種外物的剌激,往往一心追逐身外的榮 華富貴,被名利所干擾,因而離德愈遠。所以老子教導人們,必須少私寡慾,見素抱朴。意思私心物慾一定要盡可能的減少,從而體驗到自己的本性(素),守住自 己固有的道(樸)。這就要求用心恬淡,不為物慾所蔽。心中既然沒有成見,沒有壓力,沒有雜念,坦坦蕩蕩,虛淨無塵,那麼自然合於道,這才算有德。

德在內不在外

德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,但又是無形無象,不可以形跡求。它是內在的。合德不在外部形式,而要向內裡追求。南華真人曾描寫過許多外貌醜陋而道德充盈的 人物,其中甚至有肢體不全的。但他們卻受到人們不期然而然的尊敬。南華真人指出:只要有過人的德性,形體上的殘缺就會被人遺忘。一個德性充實的人往往不顯露自己,而越是這樣,人們倒越是離不開他,他的德性便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化導民眾,使風俗淳美。有德之人不流露其外顯的感情,更不為 情慾所牽累。南華真人說過:我所說的「無情」,是說人不應因為好惡的情感在內而傷害自身真性,常常因循著自然的規則而不用人為去增益。這與某些庸俗之人很不相同。《西昇經》批評「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」,情牽於內又貪於外,顯然離道越遠,與德相背。所以道門高士都不以名利聲色為懷,專門「澡雪精神,擺去俗累」,即清淨自己的內心世界,消除各種世俗的牽累。

積功立德

修德要清除俗累,並不意味著不管社會和民眾生死痛苦。恰恰相反,道門不求自己名利,卻關心民眾的大利,主張濟世度人。這就表明,為道者,必需積德立 功。功與德,是一致的。積功可以積德,建功不忘修德的初心。道門每有「三千行滿,八百功圓」的話,意思要想修成神仙,必須做三千件好事,圓滿積累八百項大 功。可見對於為民眾建立功行的重要。這種為社會為民眾所做的好事稱為功德。道門立功為民不求回報,也不求人知,但認為天地神明自然知道。這種功德,叫做陰 德、陰功。道教提倡廣積陰功。

 

-----友善連結-----
 
 
 
 
 
 
更多連結

服務專線:02-2732-4477
 
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關於我們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