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與環境自然的關係淺說

道教與環境自然的關係淺說

《莊子‧齊物論》:「天地與我並生,而萬物與我為一。」  

    
意思是:天地與我共生,萬物與我為一體,這是道教的萬物共生原則。莊子承襲、發揮老子的思想,將天地萬物都是以「道」為其哲學思想的基本概念,而自然為其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。

 

道教的自然生態觀

世間的一切皆由「道」演化而來,萬物皆以「道」為源泉和存在的依據,不僅如此,構成人與萬物的基礎也是一樣的。《元氣說》提到:「人與物類,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。」可見,人與萬物在本源原則上是有著相同性。因此,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說: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同體。」也就是要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好好維繫和諧,環境生態才不致於破壞,而達永續發展使用的地步。

由於地球環境遭到人類嚴重的破壞,使人類的身體健康或居住品質或經濟發展都受到影響,於是人類便開始反省自身的行為,反省是否太重視現代功利主義,輕視傳統的自然觀。要我們怎樣重新認識整個自然界,怎樣認識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。

對 於生態環境的生成、發展,變化,成熟以致動植物的生滅,莫不遵守「人法天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的自然法則,這是對於今日人類過分破壞、宰制自然, 顯然可以發揮自我約束與自行規範的作用。科學發展的今日,心靈方向與環境發展其實是息息相關的,而樸素則是生活中的自我約束,讓人、我以及環境三者之間, 不再以私利、驕奢的心態彼此相害。

神 仙不死一直是道教徒的夢想,修鍊成仙為道教的根本信仰。而此種信念的建立與對自然的體認有密切關係,葛洪認為人若能傚法龜、鶴的導引運動,吸收大自然的精 華,便可以長生不死。道教站在人的立場,認為人雖然貴為萬物之靈,但是就某些能力來說,有些動物勝過人類,人類能夠向這些動物學習,因而改善了人類的生 活。如:伏羲氏學習蜘蛛的結網而發明網罟,少昊氏依據不同鳥類的活動來判斷節令,軒轅氏以鳳凰的叫聲來調整音律。因此,人類對一些動物的特殊本能,要謙虛 的向其學習,而更因為我們享受科技的文明,漸漸的原有本能便逐漸退化掉,而進而失去了與自然環境協調、和諧的情境,所反映出的就是負面的戕害大於正面的共 生維護。 

這環保的自我要求直接反映在道教戒律上,許多經典充滿著生態環境保護的因素,如《太平經》卷四十五中,批評世人任意鑿地挖土,這種任意「共穿鑿地,大興起土功」,使大地受了傷害,就是一種罪行。《要修科儀戒律鈔》卷六稱:「不得以火燒田野山林,不得無故摘眾草之花……不得無故伐樹林。」從基本精神上看,道教對於宇宙之物的倫理態度是「常行慈心」救濟一切,放生度厄。

《太 上玄一真人說三途五苦勸戒經》〈三元品戒罪目〉中說:「學者及百姓子殺害眾生之罪;學者及百姓子刺射野獸飛鳥之罪;學者及百姓子燒山捕獵之罪;學者及百姓 子張筌捕魚之罪;學者及百姓子以飲食投水中之罪;學者及百姓麤物易人好物之罪;學者及百姓子火燒田野山林之罪;學者及百姓子砍伐樹木採摘華草之罪;學者及 百姓子五嶽三河無簡名之罪;學者及百姓子驚懼鳥獸促著窮地之罪;學者及百姓子牢籠飛鳥走獸之罪。」清楚的表示對於自然維護的使命感。

《太 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捲上》天尊曰:「欲安身治國使門戶清貴天神祐護地祇,敬愛當修善功勤心齋戒,廣施法門先人後身有惠於萬物,功普於一切功滿三 千,白日昇天,修善有餘,天降雲車弘道無己,自致不死,斯本行之上戒,可不遵奉之乎?」強調萬物與自身的關係,更進一步闡述若有惠於萬物,自有其功而能得 正果。

此外,道教中極戒第四十二戒:「不得燒敗成功現物。」第六十一戒:「不得便溺生草上。」第六十六戒:「不得無故砍伐樹木。」第一百一十戒:「不得以穢物投井中。」也可以清楚看到道教對公共事物的保護。

道教主張對眾物懷仁慈之心,這雖然是基於整體修道的需要,但也體現了對環境倫理的行為實踐,因為道教面對萬物所進行的思考是從眾人的生活立場出發,也就是說把人類社會的關係推廣到了自然界,對於昆蟲草木、飛禽走獸都建構進入了人類的生活圈。

老 子「道生萬物」的宇宙觀說到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;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」其實不是粗淺的進化論,是一種樸素的生態環境觀,整個 宇宙生命的結構是根源於一個本源,而今天人類居住的環境是地球上生命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,並非僅僅以自大的人類為中心,而明確指出了人類參予在整個生命結 構中所應該保持的素樸、涵虛的心態。

 

道教的洞天福地觀

道 教追求的人生目標是長生成仙,其人生境界是美好的人間仙境。這種目標和境界從其產生的根據和宗教體驗來說並不是完全虛幻,而是具有深刻的實際意義。它體現 了道教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,給予了信仰者以極大的生命創造力和人生終極關懷。作為以「重今生、重現實」為特質的宗教,道教在致力於天宮仙境建構的同 時,還致力於人間仙境的營造,洞天福地就是道教營造的人間仙境。所謂洞天福地,就是修道者居住之地。但從道教的獨特視角來看,它是經過選擇並營造的天地間 最靈秀的地方,其靈秀在於最能體現道意,融自然與人於一體,是溝通天地、仙凡兩界的一個別有空間世界,所以成為了修道者最適合的修行、遊息之地,歷代的仙 家真人多得道於此。

洞 天福地是道教提出的一個極具思想特色的學說,黃帝(問道於崆峒山)、老子(說道於終南山)開始,千百年來,歷代道人潛心修道,先後營造了一個個理想的人間 仙境。道教典籍中所有關於洞天福地的描述都是叢林流水,鳥獸成群,花草飄香,氣候宜人,五災不侵,百病不生;人們生活其中,秩序井然,自由自在,甘食美 服,安居樂俗。這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境界。從現代生態學的角度來看,這種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生態保護區,簡直就是近乎完美的生態環境,充滿了人與自然的和 諧。

道 教的洞天福地由於營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自然和人文環境,在歷史上就早有盛名。長期以來由於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,它們中的許多今天已經蕩然無存,但仍有一 些經過後人保護和修復,往日的人間仙境依然猶存。其中有的已被列為國家著名風景名勝區,泰山、武當山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「世界文化遺產」名 錄。 這些地方多是集自然遺蹟、自然資源、自然地質、自然生態和自然風光為一體的一個完整的自然環境。是前人,更是歷代修道者為我們留下的一幅理想的生活圖景, 我們有責任把它們保護好,並且要營造出更多這樣的美好家園。環境保護政策方向雖然是政府的責任與義務,但更重要的是,不要輕忽了個人的力量,每個人都可以 由自己開始,從關心自然保育做起,藉由不斷的吸收自然保育新知,以瞭解正確的保育觀念與做法,讓青山常在、綠水長流,自然資源能永續利用,為我門自己也為 後代子孫留住一片生生不息的大地。

-----友善連結-----
 
 
 
 
 
 
更多連結

服務專線:02-2732-4477
 
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關於我們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