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道二教之異同

佛道二教之異同

我國文化自兩宋以降,儒道釋三家漸形合流,儒家之言天道,嘗採道家之說,道教全真等派兼溶儒釋部份學說,而佛教北傳我國,自始即將老莊思想溶入佛理,因而中國佛教乃得獨立於佛

  道佛二教長久以來我國傳揚,流佈既廣且深,成為中國文化之重要組成部份,雖與儒家鼎足而三,但實互通互用,故在民間之普遍現象,則兼容並蓄混同運用, 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影響深遠。但道佛二教畢竟產自兩不同地區,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,今民間有人倡言二教同源,其實大謬不然。   道教產於中國,在自己國家土地上發展,已經溶入人民的生活文化之中,獲得人民的一致認同,毋需一如外來文化之不免入境隨俗移花接木。道佛二教雖在民間 雜揉,但有其基本上之不同,以下茲就道教之特性略言之:

  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宗教,融合了道家的思想,陰陽家的學術及神仙家的方法為成教要件,是華夏古宗教的繼承者,具有我國人文思想的特有性格。

  宗教厥在探討「人從那裡來,又往那裡去」的問題,每教說法各異。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,萬物皆源於道,人自然是其中之一。一個生命體的組成,來自三 方面:第一他的肉體,也就是形和質,是父母精血的一部份,以及屬於地的陰氣。在母體內一月稱之為胞,二月為胎,三月為魂,四月為魄,在他受生之中,均靠三 元之氣養育結形,至九月而神布,氣滿而能聲。第二是至十月時因氣的聚足而降生出世,在母體的時候,他需要的氣,是經由母體所供給的,降生之後由他自身吸收 自然三元之氣而繼續成長,故經過生、壯、老因氣散而死。第三,他的本命元神則降自北斗,亦即是來自於天的陽氣,子年生人來自貪狼星座,丑、亥年是巨門星 座,寅、戍年是祿存星座,卯、酉年是文曲星座,辰、申年是廉貞星座,巳、未年是武曲星座,午年生人屬破軍星座,由於本命元辰來自北斗各星座,因此道教在儀 式上就以朝斗為最重要的科儀之一,希望藉禮斗的舉行而祛除生命路途上的厄難和障礙,而使來之不易的生命,多一些保存在世間的機會,因為人只能活一次,沒有 活第二次的可能,道教因此就將組成生命的精氣神中的神,分為陽神和陰神,而陽神即為來自於天的陽氣,稱之為魂,陰神就是來自於地的陰氣,稱之為魄,魂魄結 合才是生命,軀體只是生命之舍,魂魄都寄居在我們體內的五臟六腑之中,分別主宰人的七情六慾和是非善惡,而成為人體的司過之神,當一個生命因氣散而亡故之 後,每七日即散去一魄,四十九日七魄散盡,魂魄分離,這時魂的氣盛者上天為神,魄的氣盛者,留在地上為鬼。因為道教希望人人都能保存生命,並且不主張世人 放棄生命尋求解脫,所以在人的軀體死後,於每七日散走一魄的時候,在道教儀式中有做七的規定,目的是不讓七魄散去,並且在七中分別為死者懺悔、贖罪、解 冤、還債,最後還要水火煉度、陶魂、鑄魄、聚形合命,助其昇登天界,而做到保存真正生命的目的。

  由於道教的宇宙觀,生命觀和人生觀,有道教獨特的觀點,和道教的本土文化背景,因此道教就有了以下的五大特性:

  【道教的第一個特性】:氣是萬物的本源,道經指出,約在一百四十億年前,宇宙尚未形成,那時無象、無氣、無形、無質,而第一個產生的就是氣,稱做「元 始祖氣」,其後經過龍漢、延康、上皇、赤明、開皇五劫開圖,五個時期的滅生變化,方始由一團混沌而陰陽判分,化生五行而萬物肇始,且無不蘊氣而生,無不秉 氣而存,所以人在修道過程之中,內修就是煉氣,因此氣就是道的本體之源,而道教的基本概念,就講「天、地、人,三者合一」,也要求修者做到「精、氣、神三 者合一」,以與道合德,也就天人合一。在這個前提指導之下,道教的生命觀就有了「我命在我,不在於天」的重生貴命觀念,並且產生了長生不死的理念,也是道 教徒唯一以自力克服自然的靈功夫之實踐,基上要求,道教就有了許多長生的內煉方法,但煉氣雖然可以延生,如果沒有外德的補助,還是不行的,外德就是發諸內 而行諸外的善舉,是行德而不單僅守德,而且要為善不欲人知。

  人若是有功,固然可以增紀,有罪就要奪算了,換句話說,道教是不允許,也不姑息做壞事的人的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:「死而不亡者壽」,死而不亡,雖是精 神和道德的延伸,祂對生命的價值觀,早就做了肯定,但從另一方面而言,死的是肉體,而不亡的,卻是真正要保留的,歸根覆命與天地同在的生命。

  【道教的第二個特性】:是確認「萬物有靈」。一切的事物各有主宰,是我國古宗教的基本思想,道教既然繼承了華夏的古宗教,在崇拜上自然一樣,舉凡天 地、斗極、五方、八位、山川、社稷皆各有神,尤其對人類的言行,更有各類的司過神,如值年有值年的太歲,值月值日值時各有功曹,而且還有過往的巡察之神, 和隨著人體的三屍神,隨時監視和紀錄著各人的一切言行功過,中國人普遍存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,即是基因於對道教的這種認知,並且對我國的社會秩序,發 生過長時期的安定作用,迄今亦然。

  【道教的第三個特性】:就是「崇德報本祭拜祖宗」道教認為,我們生活所需要的條件和物質,無不來自天地,淵於自然,天地給了萬物生存的空間,和繼續生 存的條件,因此,天地是生之本。我們的領袖和師長,是領導教化,推行進步的樞紐,是發展生存的動力,因此,君師是治之本我們傳宗接代、繁衍族類、保存生存 的根源,就是祖先,因此,祖宗是類之本。若無以上的三本,我們如何繼續生存,如何保存生存,如何發展生存,為了報此三本,所以道教規定教徒要設大道真像和 祖先神主,同時敬神和拜祖,所以中國家庭之中,大部份都設神龕和祖宗的牌位,也有些家庭則立「天地君親師」的總位,充份的表現了崇德報本的精神,成為中華 文化之最大的優良特色之一,而且歷史上對國家、地方有貢獻者,以及各行各業的祖師,道教徒是都要崇祀的。

  【道教的第四特性】:就是道教講究飄逸自由,世間就是洞天福地。凡屬宗教,都是尋求解決人生未可知的問題,引導眾生去惡向善,佛教要人人擺脫人生道路 上諸般苦趣,而到達極樂世界。耶教要人懺悔除去原罪,而去天堂回到主的身邊。道教則是在現實的世界上,建立一個極大而沒有罪惡、沒有災害、公平、和諧的樂 園,人人都可以在這個虛靜自由的樂園中,依據道教的理念,超脫自在,不為物累的安居樂業,甚至長生久視與天同壽,所以人活在世間是快樂的事,因此道教言有 不言空,言樂不言苦。道教所指人間仙境的十大洞天,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,都是國內十分秀麗的山川勝地,人在修道的過程中,就是活神仙,任何人都可以生 活在一起,一同當神仙,因此道祖老子,就要求道者「同塵和光」,不要離開人群,不要製造階級。

  【道教的第五個特性】:就是感應和承負、感應即是凡人為善為惡,只要一有念頭,上天立即就會知道,並不是俟你有了行為,才逃不過上天的法眼,而是有感 即應的,俗諺:「為人不做虧心事,未曾舉意神先知,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」,亦是導因於道教感應承負的道理。當然,任何宗教的教徒或是信徒,他 所追求的無非是現世的安定,和未來的果報,其他宗教認為,人在世的一功過善惡,最後的禍福報應,都由各人自己擔負,好人固然可以得福報,罪大惡極的就會永 劫不復淪為異類。道教則謂人之為善為惡,若果報不及己身,則由子孫承負其禍福。河上公註說:「修道於家,父慈子孝,兄友弟順,夫信妻正,其德如是,乃有餘 慶及於來世子孫也」。想爾注亦說:「傷殺不應度,其殃禍反還人身,及子孫」其意是說,傷害別人者,如果不能得到度世,將會得到惡報,而且還可能禍延子孫, 抱朴子亦云:「但有噁心而無惡跡者奪算,若惡事而損於人者奪紀,若算紀未盡自死者,皆殃及子孫。」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中說:「人能修行,執守教戒,善 行積者,功德自輔,身與天通,福流子孫。」惡事的報應可在己身和子孫,善事的報應同樣的及於自己和子孫,所以養生延命錄又說:「人修善積德,而還其凶禍 者,受先人之餘殃也;犯禁為惡,而遇其福蒙先人之餘慶也。」基於以上的立 ,福盡必報。」的流諺,以詮釋道教承負論點,承負者,承先負後,繼承負責之謂也。

  道教是一個古而龐大的宗教,在歷史上曾經極度輝煌過長久的時間,並不是偶然的事情,道教的教義很多,但中心義歸納起來就是「遵天法祖,利物濟世,清靜 無為而臻天人合一」的最高境界,就是說道徒的終極目標,是在求得自身精氣神的三者合一,再去與天合德,而成為天地人的三者合一以保有永恆的生命。遵天法祖 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思想來源,遵天者法自然也,作為固有宗教的道教,自然以這四字為基本的觀念,並且依循這個目標去實踐,利物濟世就是教徒實棧道教行為的基 本指標,利萬而濟眾生也,清靜無為是由思想,實踐所要求的一個境界。為了達到這一目的,修道的人,不但要在生命上下功夫,同時也要在修性上積功果,做到修 德的要求,這就是內外雙修。所謂內,是指命功,是生命上的靈修,外,就是德性上的實踐,是心意和行為上,合乎道教倫理的生活規範和度世的作為。

  宗教的主要功能,不但要解決人生的問題,同時也是傳遞文化安定社會的主要力量。更有保全民族的功用,人既是萬物之靈,就必須對生命的本質有所認知。因 此人對生命的處理和控制是否得宜,不但關係到自身的存毀,而且也關係到社會安危。也因此,宗教上就必須在生命價值上有所主張,當然,我們對生命的處理和控 制,過分的放縱或抑制,都是不符合自然之道的,但是我們一定要人們知道「明是非辨善惡、去獸性、保人性」希望全體人類都能夠止邪,絕惡,使舉世到祥和,這 方面道教有獨立見解。

  關於道佛二教之異同,其牽連至廣,除將道教之基本理念概略說明如前述外,對於佛敘之思想教義則難置喙。但就一般現象而言二教基本差異是,道教相信感 應,主張修心煉性。佛教主張果報,相信明心見性,道教徒希望長生久視得道成仙,佛教徒希望涅槃成佛,常住極樂世界,道教是多神教,並且有人格神的崇拜民族 色彩濃厚,佛教基本上採無神論,出世思想濃厚,道教以宮、觀、廟、府、殿、壇為道士女冠祀神闡教之所,神稱天尊、上帝、大帝、帝君、真君,坤神則稱元君、 母、後、妃、夫人,護法神稱靈官、天君或元帥,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稱大王、千歲或王爺。信者以傳度或奏職為入教之階,號稱三清弟子。高道則稱真人先生,○○ 子或仙子,神職人員名曰○○仙官或仙卿或上卿,出家則蓄髮留姓,用法名而冠以本姓,以拱手為禮,不合十,儀式稱為齊醮,不尚血食之祭,修行功滿稱為飛昇或 羽化,家居時應設神位及祖先位。佛教以寺、庵、蘭若、精舍為僧尼禮佛修持之所,禮拜對象為佛、菩薩、羅漢,護法為韋陀及伽藍,信者以皈依入教梯,出家則去 髮去姓而改姓釋,號稱三寶弟子,功行圓滿則曰圓寂或涅槃,教儀稱曰佛七或法會,以合十為禮,口稱阿彌陀佛。

  由以上的認識至少可以判別道佛二教基本上之差異,我國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之態度。嘗以兼容並蓄為慣常現象,以故在民間道佛二教之信眾,有至為嚴重之重疊 情形,也產生了正反兩面之不同效應,此在宗教文化上確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,有待各界高明共同努力,不但讓二教能夠共存共榮,也讓二教保持原有面貌和文 化。

-----友善連結-----
 
 
 
 
 
 
更多連結

服務專線:02-2732-4477
 
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關於我們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