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養生法
道教養生法包括有:
(1)導引術(2)行氣術(3)存思術(4)服食術(5)房中術(6)攝養術。
(1)導引術:
手
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有節奏的肢體運動,能驅除體內寒濕病邪之氣,增進體能,改進體質者曰導引,華陀雲「人體欲得勞動,但不當使極爾,動搖則谷氣得消,血脈流
通,病不得生,譬猶戶樞不朽也。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,熊經鴟顧,引輓腰體,動諸關節,以求難老。」
通過導引按摩,能夠「理血氣而調諸逆順,察陰陽而兼諸方,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。」導引約分「導引經」之導引按摩法、精景按摩導引法、內解導引法、赤松子導
引法、彭祖導引法、王子喬導引法、玄鑑導引法、老子按摩法、司馬承禎導引法、許遜八段錦、鍾離八段錦、逍遙子導引法、女子五禽舞功及神仙導引卻病勢等多
種,華陀五禽戲及太極拳也是導引法。導引是增進體能之肢體運動,有節奏但戒激烈。
(2)行氣術:
是
呼吸運動與精神鍛鍊而能健身兼治病的方法,在道教徒長期實踐中,發展了大量不同的技能種類:胎息、服氣、食氣、用氣、調氣、閉氣、委氣等等,形成了洋洋大
觀具有鮮明民族傳統特色的鍛鍊方法體系。行氣玉銘:「行氣,吞則蓄、蓄則伸、伸則下、下則定、定則固、固則萌、萌則長、長則復、復則天、天其本在上、地其
本在下、順則生、逆則死。」
道教內丹術是以此理論為基礎之一,陶宏景之吐納六字氣法雲「凡行氣以鼻內氣、以口吐氣、微而引之名曰長息,內氣有一,吐氣有六,內氣一者,謂吸也,吐氣六
者,謂吹、呼、唏、呵、噓、嘶,皆出氣也。」「吹以去熱、呼以去風、唏以去煩、呵以下氣、噓以散滯、嘶以解極。」行氣術的主流是內丹術,是一種靜功內煉方
法,配合陰陽五行學說,依次煉己築基,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煉神還虛而達到修命的目的。
行氣功法約分京黑先生行氣法、服氣進取法、淘氣訣、調氣訣、嚥氣訣、行氣訣、煉氣訣、委氣訣、閉氣訣、六氣訣、十六錠金法、茅山賢士服內氣訣、墨子閉氣行
氣法、張果先生服氣法、申天師服氣要訣、李真人胎息訣、小周天法、至遊子六字氣法、法輪自轉法、不倒丹睡功法、西王母修經法、女仙胎息法等等,
在「道在養生」及「氣在人中,人在氣中」理念下,進行身心結合、內外結合、動靜結合,從人體內部心理與生理的調整,通過積極的自我修煉,來追求身心平衡,
進而身體健康乃至長生久視,在今後的時代中,仍會繼續保有積極價值。
(3)存思術:
存
思以精神及心理為修煉對象,能有效的促進人體身心平衡,開發大腦思維繫統的潛能,從而通過養生實踐達到健身長壽目標。道教精神修煉包括齋、戒、煉三方面,
齋是清齋,係指精神修養、沐浴、焚香、誦咒、飲食、居處等專門規範,
戒是宗教性之行為規範及精神要求,煉是採取存思、內視、守一等方法來對身心進行修煉,存思術以清靜為基本要求,包括心齋、坐忘、守神、養神、守一、內視、
存思、守竅、守寸、內觀、守庚申等多類,
在方法上又有胎中玄白法、存神煉氣法、高奔月亮內鏡法、高奔太陽內鏡法、存想影人法、存服紫霄法、化身坐忘法、存想避疫法、三素雲法、西王母握固法、二十
四真法、無生導引法、黃帝內視法、坤寧北鬥法、存思三氣法、玉液煉形法,都是靈修養生的功法。
服
食亦曰服餌,係指所有天然和人工藥物,基本上分為草木和金丹兩大類,諸如石芝、木芝、草芝、肉芝、菌芝、桂、巨勝、天門冬、枸杞、茯苓、椒麻、黃蓮之屬都
有延年益壽之效,草本經:「藥分三品,上藥長生、中藥養性、下藥除病。」並分玉石、草木、蟲獸、米食、果、菜等類,也有藥酒的服用及季節性規定。具有一定
食療和食補功能。至於金丹則以珠砂、雲母、鉛、汞、鐘乳等物由人工煉製而成,亦稱外丹,早期方士多煉丹,自唐以後漸衰。而傾向於內煉的存思行氣等法。
亦
曰玄素之術,旨在保精,黃帝內經從醫學和養生角度告誡世人「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遙於外,入房太甚」「以妄為常、醉以入房、以欲竭其精、以耗散其真、不
知持滿、不時御神、務快其心、逆於生樂、起居無節」的行為都不符養生之道,因而設計了以節慾、恬淡、守靜為主的養生原則,
而且包括性生理、性衛生、性技巧及性修煉等之研究和實踐,使房中術在健康的理念下,成為道教養生術之一,房中術不是為子嗣,不是為娛樂,而是為長生,因而
涉及房中養生,房中療疾及優生育子三方面,並且強調節慾寶精,注意房事法度,主張房中衛生與氣功相結合,做到固精益氣,養氣補精和還精補腦,因此又有了房
中煉氣流派:房中存思術、房中胎息法、五字妙訣、內丹雙修術、房中導引術。基本上道教房中術禁止縱情恣慾,是不能節宣的,惜被世人誤解誤用而走上相反的道
路。
(6)攝養術:
指
日常生活起居衛生之道,及各種養生術之具體配合和運用,並且要求人們對於現實的自我生命健康予以高度重視,積極的進行養護和鍛鍊,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凡有利
於卻病、健身的經驗、知識、方法,都表現在道教養生的範圍之內,
認為人若在平時不注意飲食、房事過度、起居無常,久而會積微成損,積損成衰,使人早衰早亡,故而必由生活細節上從事攝養,並成習慣。道教養生家在攝養上,
首重「不傷」和「自慎」,亦即淵於老子之「無死地」,希望世人不違背自然法則,避免各種身心傷害,不行險地,不違背生命自然之理,不做可能對生命造成危害
之事,因為人生在世,易傷難養,故養生以不傷為本。
內在之七情六慾,外在之風寒暑濕,以及毒蟲猛獸,戰禍刀兵乃至飛來橫禍,都對生命構成極大危害,故在思慮情緒上,生活細節上都必自慎,並且隨著氣候變換,
從事四時攝養,且各有其理論及法則,在日常衛生禁忌而言,對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坐、臥、居處和沐浴,都有要求及避忌事項,其中尤重心理衛生及行為自制,葛洪
主張養生者先除六害:薄名利、禁聲色、廉財貨、損滋味、除佞妄、去妒嫉,亦即清除心理上的貪婪和慾望,葛洪及孫思遜都要求世人少思、少念、少笑、少言、少
喜、少愁、少怒、少樂、少好、少惡、少事、少機,反之則為十二多,是不合養生之道的。
在生活上:體欲常勞、勞勿過極;食慾常少、少勿過虛;恆去肥濃,節鹹酸、減思慮、損喜怒、除馳逐、慎房室、春夏施瀉、秋冬閉藏、不食腥冷、心常念善、浴罷
醉飽、遠行方歸不可行房等等,都有詳盡主張。對居室及環境而言,居室勿巨勿華,明暗參半,南向而坐,東首而寢,環境則必擇清幽,栽花引泉,是知道教之養
生,其攝養法是極為重要之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