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音樂概說

道教是我國固有的本土宗教,起源甚古,宗源於黃帝,闡揚於老子而成教於張道陵,最早的教團動是由西漢黃老信仰所產生的黃老道、方仙道及其後的太平道、天師道,根性特強而親和力至大,成為我國長久以來的民族信仰。

  我國上古封禪郊祀至重樂章,道教因龔其制,在教儀進行之中,亦重音樂,且經歷朝增飾,依據科儀齊醮的程序,配合得非常的制度化,「正統道藏」中,載有不少道樂資料,並可發現道樂風格獨特,內容豊富是值得發揚的一門藝術。

  道教音樂因應用內容不同,而分為「韻腔」及「曲牌」兩大類,「韻腔」是指唱唸誦演的配樂,「曲牌」則指樂器的演奏,「韻腔」又分為「陽調」及「陰 調」,「陽調」是禮神的讚樂,「陰調」是濟度,施食的幽樂。曲牌亦分「正曲」及「耍曲」,正曲是禮神之樂,具有莊嚴肅穆的氣氛,耍曲則在場進行之中,作調 劑性的演奏,輕快活潑,有道教飄逸快樂的況味,和濃郁的仙境風格。

  道教法典威儀嚴謹,禮樂和諧,古來皆有節度,但前期道教音樂資料現存者少,北魏寇謙之所得的「雲中音誦」中的「華夏頌」、「步虛聲」等是較早的書面記 載。從隋末起,道教章醮以琴、阮等樂器用於神前。唐、宋二代尤崇道教,對道教音樂亦併重視,唐時,高宗曾令樂工製作道調,玄宗嘗詔大臣、道士廣製曲,並親 教道士「步虛聲韻」。新唐書禮樂志:「司馬承禎製玄真道曲,李會元製大羅天曲,工部侍郎賀知章製紫清上聖道曲,太常寺卿韋縚製景雲、九真、紫極、小長壽、 承天、順天樂六曲」。開元二十九年,帝製霓裳羽曲,紫微八卦舞,以蔫獻於太清宮,貴異於九廟。天寶四年帝製降真召仙之曲,紫微送仙之曲於太清宮奏之,而天 寶元年,則命有司定玄元廟告享之樂,以降神用混成之樂,送神用太乙之樂。宋代玉音法事,則記有玉京步虛詞、空洞章、金闕步虛詞、奉戒頌、三啟頌、啟堂頌、 敷齋頌、大小學仙頌、焚詞頌及徽宗御製白鶴詞、步虛詞、玉清樂、上清樂、散花引、五、七言散、花詞、更有起敬讚、三皈依、敷坐讚、開經讚、宿命讚及解坐 讚。明史樂志。初以道重為雅樂之樂舞生,奏堯帝之韶樂,另由冷謙真人定雅樂。除齋醮曲調仍用宋、元之舊外,另製「大明御製玄教樂章」,有迎鳳輦(含迎神、 獻供、行道、請師、獻酒、送聖六章)、天下樂、聖賢記、青天歌、玄天上帝樂章,及洪恩靈濟真君樂章等多首,成祖大營武當,為紀念張三豊祖師,又製迎仙客八 首及步步高、醉仙喜等曲,但自宋後,宮廷制度道教與民間道教大事合流,在道樂上的變化就更多,內容亦更豊富,同時也更富於地方色彩,華南的天師正一教派, 並以十番樂為主要的樂器。而民間的音樂,也因有道教音樂的普遍滋潤,得以蓬勃發展。

-----友善連結-----
 
 
 
 
 
 
更多連結

服務專線:02-2732-4477
 
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關於我們聯絡我們